内容提要:历史哲学是一门关于历史的哲学。西方历史哲学研究在中国履历了一个不停生长的历程这一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重新中国建立之初通过学习苏联、对旧的唯心史观及西欧中心论举行批判而开始的开端研究到革新开放之后对历史哲学观点、研究规模及重要门户和人物举行探讨从而建设起基本的研究体系再到21世纪以来对后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及其新趋向的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源远流长的民族史学为基本同时也不应拒绝西方历史哲学的到场。
关 键 词:西方历史哲学/中国/70年/回首/反思
作者简介:董立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金嵌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24)杨耕:《历史哲学:在哲学和历史科学的交织点上——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形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一、1949-1977:对西方历史哲学的开端研究
(35)严建强、王渊明:《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的》浙江人民出书社1997。
(34)何兆武、陈启能主编《今世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96。
(17)《纪念康德、黑格尔学术研讨会》《海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10期。
(28)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4期。
在2010年前后前述有关历史叙事、历史转义和历史客观性问题的后现代历史哲学讨论虽然依旧举行但逐渐趋于平淡中国学界似乎进入一个总结、批判后现代历史哲学并试图逾越后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历程之中。
这种变化与西方历史哲学界发生的理论转向密切相关这种转向的重要诱因之一在于安克斯密特的“历史履历”理论。我国一些学者注意到了这种理论转向例如彭刚指出安克斯密特的理论重心从“叙事实体”到“历史体现”再到“历史履历”的转移标示今世西方历史哲学泛起了值得注意的新趋向和新变化。(50)董立河也关注到西方学者对“履历”“在场”等观点的研究随后用“后-后现代主义”这样一个出自西方学者的称谓来指涉这种新动向认为它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讲明了一种试图逾越后现代主义的态度或诉求。
(51)
二、1978-2000年前后:西方历史哲学研究内容体系的基本建设
1961年苏联学者И.C.康恩所著《哲学唯心主义与资产阶级历史思想的危机》中译本出书次年包罗康恩在内的多位学者的作品集《穷途末路的资产阶级历史哲学》中译本出书这两部著作成为这一阶段中国学者相识西方历史哲学的最主要文本。在前面这部以“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哲学批判纲要”为副标题的著作中康恩将历史哲学看作“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科学之间的一个毗连的环节”。
⑦他从“历史主义的危机”谈起试图说明在这种危机中如何发生出“反动的”历史哲学并对这种历史哲学的主要门户及其对职业史家理论思维的影响举行批判分析进而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上提出最为迫切的理论问题。这部书所批判的历史哲学门户包罗德国的新康德主义(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马克斯·韦伯)、非理性主义(以狄尔泰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学”、美国实用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克罗齐、柯林武德)、新实证主义(罗素、波普尔、加登纳)和宗教的历史哲学。康恩将这些门户归于“批判的历史哲学”他认为“‘历史主义’的问题归结为首先是对历史知识的批判、对历史知识的理论前提的分析。
而从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态度对历史知识举行的这种‘批判’其效果不仅是导致完全否认历史科学的客观性而且也导致否认历史历程自己的客观性”。⑧康恩认为由于这些理论无法解决史学家所面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西方史学家就在外貌上扬弃了历史哲学而以自己“科学的”履历主义为豪由此造成历史和哲学之间的破裂越发扩大的局势。但事实上康恩指出不管史学家“是否愿意这样做但他们总不能躲开哲学”在研究庞大方法论问题的时候史学家便又马上陷入历史哲学中去发生了与这些。
本文来源:hth华体会最新网站-www.sh-ruili.net